美军人工智能,美军人工智能战略发展的智库策源研究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美军人工智能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美军人工智能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美军无人僚机最大优势是什么?
最大的优势是便宜,不损失飞行员,能够用数量淹没对手。曾几何时美国空军的优势是碾压性的,不仅能够击败世界各国的空军,对别国的地面防空系统也都能轻松压制,无论是叙利亚、伊拉克还是伊朗,这些使用俄制武器的国家都被美式体系的空军轻松击败,一段时间内似乎美国空军所向披靡。但是进入21世纪,新的高端防空系统令美国空军也越来越犹豫,以俄军S-400为代表的尖端野战防空系统逐渐扩散,这些防空系统被认为能够对抗最先进的战斗机,美军引以为傲的隐身战机穿透式对地防空压制,在面对俄军高性能防空武器面前似乎不是那么可靠。
为了对抗防空系统的威胁,美军绞尽脑汁地发展新战术,而其新的无人作战僚机就是其中的典型策略之一。目前,美军发展的隐身无人机中,除去类似MQ-25这种支援性无人机之外,当属XQ-58A“女武神”最具实战性。XQ-58女武神是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的低成本可用飞机技术(LCAAT)计划的产物,从名字就能看出,该计划的目标是开发廉价的无人战斗航空载具,XQ-58A在战斗期间的任务是协同有人机作战,提高作战效能。
XQ-58A的最高速度仅为1050公里/时,作战半价接近4000公里,内部有两个武器舱,共有四个挂载点,每个挂载点可挂载250公斤(550磅)重的武器。虽然这个数据对比有人机来说并不优越,但由于其隐身性能,女武神仍然有一定的生存性。
目前来看,无人僚机的最大优势恐怕是低廉的价格。现役的主战飞机价格都在数千万美元甚至上亿美元,即便是F-35只能发就,经过多轮降价,价格也在8000万美元左右,任何一架的损失都是十分严重的。
而XQ-58A“女武神”的单价仅为300万美元,若大规模生产,每架XQ-58A的价格可以压到约200万美元,这个价格不足F-35的1/40。如果作战体系能够支持,美军完全可以为每架F-35战斗机配备5~10架无人战斗僚机,按照美军F-35总采购量1700架计算,再采购1万架以上的无人战斗僚机也是可能的,总的花费只不过200亿美元。
而此前的无人机价格偏高,一架RQ-4“全球鹰”无人机的价格达到1.2亿美元,美军察打一体无人机价格都在千万美元级别,高昂的价格限制了制造的数量。由于极为低廉的造价,因此无人僚机可以被大量制造,通过数量上的巨大优势,令敌军防空系统处于过饱和状态,从而为空军的对地防空压制作战提供机会。 在实战中,具备隐身设计的无人僚机可搭载各种传感器,可以飞到前方发现目标,并将数据反馈给飞行员。这将使战斗人员能够从更远的距离对抗威胁,或者完全避开它们。
同时,无人僚机也可以依托自身携带的武器直接打击目标。由于无人机被击落不用考虑飞行员的损失,且成本足够低能够经得起大规模消耗,用无人僚机来吸引对方火力充当靶子也是完全可行的战术。哪怕损失十几架无人僚机,能够减少一架F-35或F-22的损失,对于美军来说都是非常划算的。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无人机技术的发展,美军的无人僚机性能可能会有进一步的提升。靠着大量的隐身无人僚机,美国空军不仅在对地防空压制方面能够得到有力协助,无人机协助空战同样也是可以预见的。将来,五代机充当战场态势感知平台,指挥大量无人机直接进行打击的情况必然出现,应对这种新时代的战术,地面和空军防空作战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准备。
人工智能机器人现在发展的如何?未来会向军用方面发展吗?
当今,全球科技界最炙手可热的名词莫过于“人工智能”,全球科技巨头诸如谷歌、微软、苹果、IBM、Facebook、英特尔等都将人工智能视为下一个技术引爆点,纷纷砸入巨额投资展开研发与竞争,这种竞争格局足以见得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价值。
人工智能机器人方面,它属于人工智能领域内的子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当前最常见的应用领域,智能机器人应用落地开花,还要得益于深度学习+大数据+并行计算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
早在2015年已经有大量企业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展开相关布局。从中国人工智能市场结构上看,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60亿元,占比29.4%,服务机器人基于日常生活中的广泛需求,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那么未来会向军用方面发展吗?是有可能的!
军用人工智能是计算机模仿人的部分智能,如识别图形、听懂语言、适应环境、接受启发、学习、推理等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是研究计算机用来完成军事活动中关于部分推理、判断、决策、探索、控制、图形识别、制导、环境适应等有关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智能活动。
军用智能机器人是划时代的军事技术变革,军用智能机器人既不同于如今已普及的远程遥控无人机或轮式机器人,也不同于美国谷歌公司研制的“阿尔法狗”智能系统,军用智能机器人懂得学习,可以做传统无人装备做不到的事,直接操作各种武器装备,从而大幅降低士兵的死亡率,如果大量使用智能机器人,那么武器装备的使用周期将大大延长。军工企业可以不用费尽力气研制自动驾驶的轰炸机、战车或舰艇,因为智能机器人可以直接操作轰炸机、战车以及舰艇。智能机器人可事先根据任务植入不同的程序,操作不同型号的装备。它们可以在飞行员、战车驾驶员及舰艇乘员之间转换角色。
但是,这个对于重要的军用机密来说,是谨慎的。
请问人类发明的青铜冶炼发展如何?会朝军用方面发展还是民用方面发展?
请问人类发明的火药最近发展如何?会朝军用方面发展还是民用方面发展?
请问人类发明轮子,最近有哪些应用?会朝军用方面发展还是民用方面发展?
请问人类发现量子力学,最近有何最新发展?会朝军用方面发展还是民用方面发展?
。。。。。。
美国空军新展示的B-21轰炸机照片透露出什么新东西?
近日,美军发布了几张B-21新型隐身轰炸机的概念图。这些图片说明B-21项目正在有序的进行,虽然这不一定是B-21的庐山真面目,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B-21的一些小细节。
(美军下一代隐身轰炸机B-21)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B-21的整体设计与B-2较为相似,都采用了飞翼式的外形设计,但是整体尺寸却较小,仅有B-2的三分之二左右。不过,B-21并没有采用类似B-2的锯齿形尾部和大量舵面设计。B-2受限于当时的技术能力,只能通过锯齿形尾部和大量舵面设计来保障其低空稳定性,从而让B-2具备良好的低空突防能力。随着美国隐身技术和控制技术的进步,B-21选择了类似钻石机尾设计。此举,不仅保证了低空飞行能力,简化了舵面控制系统,还可以大量减轻飞机的空重。B-21也没有采用B-2的4轮前起落架,而是采用了2轮前起落架,这也说明B-21的空重要比B-2轻。
(美军公布的B-21轰炸机概念图)
B-21的进气道设计也颇有门道,采用了一体化发动机舱,进气道为几乎平齐的进气口。这表明B-21很可能只需要一左一右两台发动机,而不是像B-2那样左右各使用两台发动机。平齐的进气口虽然具备很好的隐身能力,但是也会导致进气口位置气流混乱,引起发动机进气和气动问题。此外,在B-21机身前缘有很陡的脊背线,机身与机翼融合的位置却没有陡峭的脊背线和倾斜面。这会让B-21的外形隐身能力更强,可以提供更好的隐身效果。
(B-21与B-2在整体设计上有所不同)
目前,从美军公布的效果图来看,B-21采用了很多最新的隐身技术,整体作战能力很强。而且该机还一再强调要低成本,所以每架预计成本应该在5.5亿美元左右,这要比B-2的天价更具吸引力。不过,现阶段B-21还处于高度保密阶段,原型机预计要到2021年以后才会亮相。因此,要想一睹B-21的庐山真面目,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
与2016年的外形方案相比,2016年发布的新图,别的犹可说,两台发动机进气口,有点睁不开眼睛的感觉,眯成了很狭窄的一条细缝。在航空界有个非常专业的词,称为齐平式进气口。好处显而易见,其低可探测特性,有易于降低雷达发现特征。好则好矣,技术实现要费很大的劲,进气不畅,发动机容易造成气流干扰。
在纸上画图不难,具体如何实现,现在还没有消息表明,诺格公司要完成突破的技术路径。当然如B-21项目,保密等级是可想而知的,目前拒绝透露任何技术细节。如果并非完全电脑图形的渲染,仅从外形观察,除了隐藏的进气道,也没有了B-2那种尖锐边缘形状,没有了B-2的“鹰嘴”,没有了B-2起落架的梯形外观,一切都为隐形而考虑,密不惊风,只为追求高度隐身。
在打造之初的2016年,即高调宣布要比B-2更隐身,除此而外那就是更便宜,每架不得超过5亿美元,不过体积也变得更小了(B-2的三分之二)。在诺格公司的宣传网页上,为了配合宣传效果,B-21要打击的目标对象,标示了大国的战机和导弹,从而说明B-21要干的事,以较低的成本来实现对高价值目标的摧毁。
之所以称为B-21,没有称B-3,其所强调的正是以高度隐身来实现。没有钱,也没技术,造不了块头太大的B-3,可通过B-21来展开实验,只是这进度吗,有点问题。2016年设计到现在,4年来只是图样的外观变化而已,要在2030年前服役,恐怕要晚点,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晚点成为美军装备研制的不变,不晚才属不正常。致于那时世上反隐身技术如何,恐怕就是诺格所不知道的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美军人工智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美军人工智能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